日喀则地区概况

发布时间:2012-01-19 作者: 来源:日喀则政务网

                              

    日喀则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与尼泊尔、不丹、锡金三国接壤,西衔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东经82°00′至90°20′,北纬27°23′至31°49′。面积179240平方公里,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20公里。边境线长1753公里,接近全区边境线长的一半,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现有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2个(聂拉木口岸、吉隆口岸),二类口岸1个(定结日屋)。边境互市贸易点21个,历来是与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318219国道和214省道(日亚)贯穿境内东西、南北,全地区通车里程12308.685公里。全地区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产量占全区的40%,商品粮占全区的60%以上,畜牧业总量在全区各地市中居第二位。
  行政区划 历史上日喀则地区亦称“后藏”,旧时属于“卫藏”中的“藏”地,历来是西藏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建制多变。十三世纪,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将西藏分为十三个万户,日喀则有曲美、夏鲁、古美、拉堆强、拉堆洛、香巴六个万户。帕竹王朝时期,取消万户制度,在西藏建设十三大宗(相当于现在的县),后藏有仁布、日喀则、白朗、江孜等宗。二十世纪初,西藏嘎厦政府把日喀则提升为“基宗”(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下设十六个宗和三十多个独立溪卡(庄园)。和平解放后,分设日喀则、江孜两个分工委。1956年,成立“基巧”级办事处(相当专署级)。1959年,分别成立了日喀则、江孜专员公署,宗改为县。1964年两专区合并为日喀则专员公署。1978年,改称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现辖117县和1个口岸管理委员会,20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59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边境县9个,边境乡(镇)54个,边境村(居)民委员会549个。县市数占全区的1/4,其中边境县数占全区的1/2
  行署驻地日喀则市历来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班禅的驻锡地,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是日喀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海拔3800米,是夏季理想的休闲和旅游胜地。
  民族人口 全地区总人口为65.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藏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5%,另有少数夏尔巴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区较为稀少。全地区农牧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
  地形地貌 日喀则处于喜玛拉雅山脉中段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之间,南、北地势较高,其间为藏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整个地形复杂多样,基本上由高山、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山脉 横亘全境南部的喜玛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间高峰林立,万山高耸。日喀则境内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即珠穆朗玛峰(8844米)、洛子峰(8516米)、马卡鲁峰(8463米)、卓奥友峰(8201米)、希夏邦玛峰(8012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号称万山之首。另外7000米以上的高峰还有14座。这些山峰绵延逶迤,终年积雪,冰川悬垂。除喜玛拉雅山脉的高峰外,还有卡如拉、加措拉、马拉、仲拉、拉吉、马热拉等众多高山。这些突兀峻立的山脉和高峰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是旅游、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理想去处。
  平原 藏南谷地上段的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的河谷平原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平原,主要由拉孜——仁布宽谷和江孜——日喀则平原组成。另有喜玛拉雅山脉北侧、藏南高原上的朋曲河谷平原以及其它一些零星的河谷平原。这些谷地地势平缓,土层较深,水源较充足,适宜青稞等高寒农作物生长,是日喀则主要的农业区。
  河流 日喀则地区河流密布,大小河流100余条。西藏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仲巴县杰玛央宗冰川,由西到东流经仲巴、萨噶、吉隆、昂仁、拉孜、萨迦、谢通门、日喀则、南木林、仁布十县市,境内长度700多公里,流域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年楚河是日喀则地区的另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康马县,流经江孜县、白朗县,在日喀则市汇入雅鲁藏布江。境内其它河流还有朋曲河、多雄藏布、仲曲河、绒辖河、波曲河等。除少数内流河外,均属印度洋水系。河流水源主要靠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水温偏低,含沙量小,水质好。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小。
  湖泊 境内有大小湖泊40多个。以西部的仲巴县、昂仁县境内为多。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个,分别为塔若湖(520平方公里)、佩枯湖(300平方公里)、扎布耶茶卡(235平方公里)、许如湖(208平方公里)。这些湖泊多为内陆湖,大都是咸水湖或盐湖,湖水富含盐、硼、钙、钠等矿物质成分。在喜玛拉雅山脉的雪峰冰川区,还分布有众多大小不等的冰川湖、冰碛湖等,其中长芝冰川附近有一小湖,海拔6116米,被列为世界“悬湖”之最。
  气候 日喀则境内大致有三种区域气候。喜玛拉雅山以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干旱气候;喜玛拉雅山主脊线以南地区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征为:空气稀薄,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间达3300小时。高原紫外线强烈。气温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
,东部温带地区为6.5,年平均日温差西北部为16,东部为14。干湿季分明。每年十月至翌年四月干旱多风,低温少雨雪,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为干(旱)季或风季。五至九月为雨季,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以上。多夜雨,多雷暴,多冰雹,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80%以上。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较多,在200430mm之间,西北部偏少,少于200mm。东部降水比西部早,降水年际波动大。无霜期短,降雪强度小,主要集中在亚东帕里——聂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带。喜玛拉雅山南坡的亚东、樟木、吉隆、陈塘、绒辖终年温暖,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最暖日平均气温在1822,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地域广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耕地、草原、林地、荒滩、湖泊、沼泽等。其中:耕地面积7.77万公顷,常年播种面积约7.3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朋曲河沿岸的河谷地带。有些湖泊沿岸的狭窄地带,地势较低,牧草丰盛,也是农牧业较发达地区。尚待开垦的荒地有3.3万公顷;草场总面积946.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733.3万公顷。草场较为零散,多为高山草甸型牧场。藏南谷地是西藏高原草质最好的地区,草质优良,西藏闻名的“桑桑酥油、帕里牦牛、岗巴羊”就产在该地区。宜林宜草河谷草甸有2万多公顷,水源充足,草质好,适宜发展人工草场。仲巴、萨嘎、昂仁等县为重要牧区;森林主要分布于亚东、樟木、吉隆、陈塘、绒辖等喜玛拉雅山南坡的部分地区。农业区适宜种植杨树、柳树等,已有大量人工造林面积。目前,全地区可采森林面积4.1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由于气候类型复杂,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栽培植物 西藏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作物品种繁多,在河谷、湖滨地带和一些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区,种植着喜温、喜凉、喜湿、耐旱等不同生态类型的作物种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麦、冬小麦、油菜、豆类等,尤以青稞种植面积最大。在吉隆、定日、亚东等喜玛拉雅山河谷地带还出产玉米、谷子、荞麦等农作物。种植的主要蔬菜有白菜、萝卜、莲花白、莴笋、菠菜、芹菜、韭菜、辣椒、蕃茄、黄瓜、大蒜等几十种。部分地区还种植有少量的苹果、核桃等果木植物。
  野生植物 常见的森林树种中,有高山松、喜玛拉雅冰杉、喜玛拉雅云杉、桦树、西藏落叶松等,其中长叶云杉、铁杉、长叶松、喜玛拉雅红豆杉、雪松属名贵树种。日喀则地区还生长分布着众多的典型的高山植物,灌木丛丛,草甸片片。另外,还有广为分布的高山灌木等植物,这些高山植物多呈座垫状,茎叶毛绒发达,长型大而色彩艳丽。在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资源中,药材资源最为繁多。常用药品种有贝母、党参、虫草、天麻、雪莲花、黄芪、胡黄莲、独角莲、红景天、当归、大黄、首乌、紫苑等约300种,这些药材产量高,既是常用的中草药,同时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藏药的重要成份。
  动物资源 日喀则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湖众多,草原广袤,森林集中,气候独特,繁衍生息着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
  家养动物 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山羊、绵羊、猪等,它们大都有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特殊高原环境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为高原环境所独有,喜冷凉气候,用途极广。
  野生动物 可分为兽类、鸟类和鱼类。在喜玛拉雅山南坡亚热带、温带丛林有小熊猫、长尾叶猴、野牛、棕熊、黑熊、金钱豹、猕猴、野猪、河鹿、野猫等几十种。在永久积雪线附近有号称“高山之霸”的雪豹和爬山越岭的岩羊。在喜玛拉雅山以北高原上有野牦牛、野驴、岩羊、羚羊、黄羊、狐狸、灰兔、獐子、野狼、猞猁、旱獭、豺等近百种兽类。有马鸡、藏雪鸡、喜山秃鹫、黑颈鹤、血稚、鱼鸥、野鸭、斑头雁、红嘴鸥、棕头鸥、赤麻鸟、太阳鸟、山雀、鸽子、斑鸠、麻雀、山鹰等200多种鸟类。在上述鸟兽之中,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雪豹、黑颈鹤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鱼类资源主要由裂腹鱼亚科和条鳅属类组成。其特点是皮厚肉多,刺少,脂肪多,味道鲜美。亚东鲑鱼只见于亚东的河内,尤为珍贵。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前景较为可观。根据普查,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发现矿床、矿(化)点及找矿线索234处,其中有金、银、锌、铅、锂、锑、汞、铜、铁锰、铯、铬、硼、云母、砷、食盐、芒硝、钾、水晶、硫、磷、明矾石、煤、泥炭、油页岩、菱镁石、瓷土、石膏、石墨、石灰石、仁布玉石等46种。其中硼砂储量较大,仅仲巴县秋里南木湖一处就达83.2万吨。另外,谢通门县、拉孜县的金矿,日喀则市、仁布县、白朗县的铬铁矿,昂仁县、定日县的铅锌矿等都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目前已被少量开采利用的有煤、硼砂、玉石、食盐、石灰石、大理石等。
  能源资源 日喀则地区的能源主要有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尤以水能资源最为丰富。初步估计,仅雅鲁藏布江、年楚河等河流,年径流量就达27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为1000余万千瓦。全地区现有发电装机5万余千瓦,日喀则电网已并入藏中电网,电力供应可靠充足。城农网一、二期项目实施后,城乡电网基本覆盖了腹心的日喀则、江孜和白朗等县市所有乡村以及其他县城驻地和重要乡镇。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目前,地区建有太阳能实验站,太阳灶的使用在一些城镇较为广泛。另外,在温室种植蔬菜、太阳能取暖等开发利用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矿泉资源 日喀则地区有着明显的地热显示,形式多种多样,沸泉、热泉、温泉等较为普遍。目前普查结果表明,全地区共有温泉点94处。尤以拉孜的锡钦泉、谢通门县的卡嘎泉、亚东帕里的康布泉、萨迦的察绒泉和定日的高山泉较为著名。这些泉都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洗浴之后,不仅可以解乏爽身、滑腻肌肤,还能治疗诸如胃病、肾炎、皮炎、关节炎、伤损骨折、神经麻痹等病症。昂仁的达甲泉是中国最大的间歇喷泉,水温高达8586
,沸泉口近百个,喷出水柱高达四、五十米,景象颇为壮观。矿泉水资源分布较广,清洁纯净,富含碘、锶、锌、硒、钙、锂、钠、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对治疗食欲不振,促进骨骼发育,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甲状腺肿等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最著名的是岗巴县的曲登尼玛矿泉水。另外,江孜、定日、日喀则等地也有上好的矿泉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名胜古迹
  珠峰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是日喀则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珠穆朗玛峰自然环境保护区”是日喀则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区域。该保护区于198810月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311月又经国家林业部环境保护局报请国务院定为国家级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包括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和定结县的大部分地区,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万余人。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经济开发区三个区域。
  珠峰自然保护区全部处于喜玛拉雅地层、地质构造区中,跨越面积大,高差悬殊,地表形态复杂多样,高山地貌和冰川景观极为典型。保护区内,植物类型多样,从低到高依次为山地亚热带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温带常绿针叶林、高山亚寒带灌木丛、草甸系统。在保护区内,还栖息有众多的珍稀动物,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有几十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9种,二类保护动物21种。这里还发现了大量的热带植物化石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场所。同时在珠峰保护区内还保存有独特的喜玛拉雅文化形态,其文化价值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扎什伦布寺 座落在日喀则城西尼玛山东尾的扎什伦布寺(简称扎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的四大寺院之一。据记载,扎寺为黄教始祖宗喀巴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主持兴建。到四世班禅罗桑曲吉担任扎寺池巴(住持)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此,扎什伦布寺成了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196134日,扎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点)。扎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筑有宫墙,宫墙沿山势迤逦蜿蜒,周长3000多米。寺内有经堂57间,房屋3600余间。整个寺院依山坡而筑,背附高山,座北向阳,殿宇依次递接,疏密平衡,和谐对称。金顶红墙的高大主建筑群更为雄伟、浑厚、壮观。
  德庆格桑颇章 德庆格桑颇章是班禅的夏宫,原建于贡觉林卡(东风林卡),叫贡觉林宫,1954年,贡觉林宫被洪水冲毁。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家拨出50万大洋专款,修建了德庆格桑颇章,故德庆格桑颇章又称为新宫。新宫位于日喀则城西,主体建筑内,有班禅大师起居卧室、办公室,大小经堂五间,佛像一百余尊。新宫建筑风格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既古朴典雅,又雄奇伟丽。宫院内林木葱笼,花卉遍布,景色宜人。
  萨迦寺 萨迦寺座落在萨迦县城,距日喀则149公里。萨迦寺有南北寺之分,通常人们说的萨迦寺是指萨迦南寺。公元1288年,根据八思巴的授意,本钦•释迦桑布建了萨迦南寺,以后,历代昆氏子孙(萨迦王朝统治者)都对寺庙进行扩建,形成今天萨迦寺的规模。该寺建筑面积14700平方米,外围筑有城墙,高5米,厚近2米,四隅各有角楼一幢。主殿顶屋架,中间四根柱子尤为粗大。其中最粗一根柱子直径1.5米,叫“甲纳色钦嘎那”,意为“皇帝送的柱子”。早在公元十一世纪,许多宗教高僧学者荟萃于此,写下了不少名作,留下了许多佛学专著,为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增添了光彩。历史上萨迦寺在完成祖国统一,巩固祖国疆域方面,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萨迦寺号称“第二敦煌”。据统计,该寺藏书达4万余卷,尤以《布德甲龙马》大藏经和国宝贝叶经最为珍贵。
  古城江孜 江孜距日喀则近90公里,此城的形成,起码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吐蕃王朝灭亡后,各地土司割据,小王分立。据《年曲琼》记载,当时江孜叫“年堆司雄仁母”,意为“年楚河上游长方形的金盆”,法王白阔赞看中了江孜这个吉祥福地,就在此建宫,创基立业。元朝时,江孜称“杰卡尔孜”,简称“杰孜”,以后“杰孜”逐渐音变为“江孜”。到萨迦王朝时,江孜修建了白居寺,从此,信徒云集。加上江孜位于萨迦、日喀则之东、亚东关口之北,是当时这三地通往拉萨的必经之地,故佛教徒和商贾游人多汇聚于此,江孜很快发展为日喀则的有名城镇。
  热拉雍仲林寺 热拉雍仲林寺位于南木林县境内,居奴马乡玉拉杰桑山脚处,距日喀则90公里(大竹卡渡口过江北行4公里),海拔3750米。热拉雍仲林寺,是西藏苯教重要寺庙之一,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但在公元8世纪藏王朗达玛执政时期被毁。藏历十四绕迥马年(公元1834年),苯教怙主达瓦坚赞经得十世达赖喇嘛和八世班禅喇嘛及摄政王达察•丹白贡布同意修复了该寺,距今已有160年历史。该寺万佛一见得解塔殿内有5座历任塔布和经师的灵塔。藏经殿内有苯教《甘珠尔》和《丹珠尔》金汁书写的经书,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雍则绿错湖 雍则绿错湖位于仁布县德吉林乡,距仁布县城约70公里。相传此湖能显示今生来世的祸福,因此,雍则绿错湖被群众视为可以“观相的神湖”。

  
文化艺术
  丰富的文物资源 日喀则地区有2座历史文化名城(日喀则市、江孜县),有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孜宗山、帕拉庄园)。有60935类文物保护单位(点),文物有10万余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江孜宗山、吉隆卓玛拉康、曲德寺、大唐天竺使出铭〈三位一体〉),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物遍布18个县(市),文物量占全区近三分之一。
  脍炙人口的民歌 日喀则民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有情歌、牧歌、酒歌、颂扬歌、奉敬歌、祝福歌。歌曲大都描绘劳动场面,歌颂祖国,赞美家乡,比试竞赛,谈情吐爱等,内容丰富生动,语言精悍简练,音韵节奏鲜活。
  久负盛名的歌舞 日喀则人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歌舞,歌舞相伴着他们的一生。许多地方被誉为歌舞之乡。民间舞蹈“堆谐”以节奏欢快热烈、舞步灵活多变、舞姿优美大方而风靡全藏。“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鼓舞粗犷激昂;吉隆“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谐青”与定日“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音乐美妙抒情、舞步柔软优美;萨噶“甲谐”豪放古朴、“钦木”气势宏大。还有“卡儿”、通门“梗”、“朗玛”、“阿谐”等等舞蹈在全藏均享有盛誉。
  独举特色的藏戏艺术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人们一般把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唐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唐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